新闻中心

NEWS

相关链接

Link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电话:86-027-87543228

邮编:430074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珞瑜路1037号 QY千亿球友会电气大楼A座

 

学院新闻

电力系党支部开展“教育家精神大讲堂”活动丨尹项根教授忆学科奋斗史传师道薪火

发表时间:2025-07-15 作者:刘桃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弘扬教育家精神,714日下午,电力系教职工党支部在电气大楼818会议室,以“根植华科沃土传承育人薪火—电力系发展中的教育家精神”为主题,开展“弘扬教育家精神大讲堂”系列活动首场交流会议。电力系资深教授尹项根作为恢复高考后首届大学生、改革开放后电力系发展的亲历者与建设者,受邀担任主讲人,为与会师生带来一场兼具温度、深度与力量的精神洗礼。

筚路蓝缕,开拓争先奠基石

讲座中,尹项根教授从历史维度切入,通过电力系恢宏历程中采撷的几段往事从历史回眸、楷模贡献、人才培养、科教互动、个人感悟等方面,阐释教育家精神在电力系发展中的生动实践与时代传承,以小见大地介绍了老同志对电力系发展的卓越贡献,展现老一代教育工作者的远见卓识与担当精神。

提及华中工学院老校长朱九思,尹教授感慨其在改革开放之初便在全国率先提出“教育与科技并重”“多学科综合发展”“培养与汇集人才战略”的高校发展理念,为华中工学院的发展抢先一步,为学校跻身百年高校前列、迈向世界一流奠定基础,而这种“抢先一步”的理念,也深深影响着电力系的发展。

在科研团队建设上,电力系老教师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按科研方向组建团队,涵盖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自动控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工程与发电机励磁系统、电力系统规划、大型电网安稳系统等科研组恰逢其时的契合国家电力发展与人才培养需求,当时的科研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且团队传承至今,精神根基深厚。

人才梯队建设同样体现“抢先一步”的魄力。尹教授回忆,电力系当年果断决定让1978级硕士QY千亿球友会(我国建立学位制度的首届QY千亿球友会)全部留校,并克服困难予以实施,后续又吸纳多届优秀毕业生、广纳四海人才,在那个时期就快速搭建起稳定的人才梯队,这一传统延续至今,为学科持续发展提供核心支撑。在人才激烈争夺的今天,回首这段往事,不得不对电力系老同志人才战略的远见卓识和争先作为由衷钦佩。

实验平台建设方面,电力系老同志高瞻远瞩,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自力更生,建设了电网交流计算台、电网直流计算台、保护与控制教学实验台、发电厂立体模型、计算机工作室等一系列科研和教学平台,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的建设。该实验室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困难时期缺少资金,学校与电力局联合共建,老教师们“边研究、边设计、边建设”,在简陋平房里打造出国内外一流动模实验平台。改革开放后,新一代教师传承“平房创业”精神,使动模实验室建设步步紧跟技术发展和国家需求,为我国电力发展各个关键节点的科研提供了前瞻和急需的科研支撑,也为QY千亿球友会国家重点学科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桩基,铸就了学科发展的硬实力。

师者仁心,无声守护见精神

尹老师强调“教书育人是高校的永恒主题与核心任务”。毫无疑问,高校也是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科技研究是高校师生学识资源的必然拓展,但高校还有运用科技成果反哺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因此,教育教学是高等学府立足之本、存世之魂。电力系历任教师始终秉持“兴教铸魂”信念,在教书育人道路上留下坚实足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配电专业等电力类专业的全国教材编审委员会挂靠华中工学院电力系,最早主任委员由刘乾才老师担任,秘书长由樊俊老师担任,牵头制定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大纲,组织编写全国统一教材等开创性工作,为我国电气专业培养体系初创贡献力量。改革开放后,委员会扩大改称为电力类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樊俊和陈德树老师先后担任主任委员。一直到上世纪末,教育部在此基础上重新组建新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类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电力系老师一直在其中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多年。先后几代教师,为我国电气专业培养体系、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的初创与发展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教材建设上,电力系老教师是改革开放后编撰体系化专业教材的开拓者。改革开放初期专业教材稀缺,电力系老教师迎难而上,编撰出版一批高水平教材。尹教授列举吕继绍、陈德树、吴希在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与运行》(1981),樊俊、陈忠、涂光瑜的《同步发电机半导体励磁原理及应用》(1981),何仰赞、温增银、汪馥英、周勤慧的《电力系统分析》(1984),孙扬声的《自动控制理论》(1986),范锡普的《发电厂电气部分》(1987),陈德树的《计算机继电保护原理与技术》(1992)等经典教材,指出这些著作构建起与世界前沿接轨的教材体系,为专业达到世界一流培养水平奠定基础。

教学实践与改革中,电力系老教师同样电力系老教师是精心育人和教学改革的先行者早在1977级本科生中,便有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协助整理学术资料等教学实践的尝试,开创了创造性培养之先河;老教师们以厚重的学术造诣、严谨的备课态度、深入浅出的课堂讲授、深入贴心的辅导答疑、严格的考核标准等,教导了一代一代的学子精英,铸就“学在华工(现华科)”的美誉。尹教授还分享了QY千亿球友会课程学习的一段往事:“在《高等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过半时,主讲何仰赞老师和导师陈德树老师商定,按我继电保护研究方向要求,增加一次短路计算部分的单独考试,我虽深感突然但也同时感到老师培养人的精心与严格。那时教室和办公条件还比较差,考试那天,何老师安排我去他家取和交试卷,要求我回自己寝室闭门完成且不能求助他人(当时一个寝室住4人)。我完成考试后与同学谈起下午很幸运,两个半小时竟无一人打扰。同学告诉我,谁敢打扰啊,何老师今天下午就坐在你寝室门外!我被震惊,也被深深地感动了,一直到我进入古稀之年,脑海里仍会浮现出当时的景象—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坐在学生寝室门外走廊上,默默地一边工作,一边为学生单独监考和保驾护航。”

在高层次人才培养领域,电力系老教师是早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探索者。1978年我国建立学位制度后,陈德树老师成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培养出华中工学院首个工学博士,电自专业成为首批硕士点、博士点,老教师们也参与创建了国内首批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1985年,为了构建一个老师和QY千亿球友会都能畅所欲言,体现百家争鸣新风的学术交流平台,电力系联合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发起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术年会,第二届年会在QY千亿球友会(当时是华中理工大学)召开,主要组织者有樊俊、陈德树、何仰赞、孙扬声等一批老教师,如今已持续40年;1997年,陈德树、何仰赞、程时杰等老师领衔的QY千亿球友会教改项目教改项目“抓好学科梯队和实验中心建设、创建高水平的QY千亿球友会培养基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也是学院至今唯一的国家级QY千亿球友会教学成果奖。

薪火相传,启迪担当向未来

结合自身经历,尹项根教授分享了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核心是将对学生的关爱转化为严格的学术锤炼与用心的成长守护,秉持甘为人梯、默默奉献的赤子之心。他强调,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继承前辈实干精神与严谨态度,注重言传身教。

“教育家精神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是让学子带着鲜明的‘华工烙印’前行。”尹教授在结语中说,这烙印包含朱九思老校长的高教理念和人才引进的高屋建瓴,也有前辈老师们学科竞争抢先一步的远见卓识、科学研究攻坚克难的不懈奋斗、教书育人为国树才的实干坚守。唯有传承好这份精神,才能培育出支撑能源强国的栋梁,在国家重大需求面前展现担当。

此次讲座作为电力系党支部“教育家精神培育弘扬”活动的重要环节,不仅回溯了学科发展与育人历程,更凝聚了共识、提振了士气。讲座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幕,这掌声既是致敬筚路蓝缕的开拓者与春风化雨的引路人,也激励着新时代的华科电力人,将远见卓识和艰苦奋斗融入血脉,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伟业中,续写学在华科,才报家国的璀璨新篇。

Baidu
sogou